2024年12月6日晚,海南大学图书馆在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了以“智慧碰撞,创新无限”为主题的AI工具应用分享会。本次分享会由孙钰昕同学主持,共有两百多名师生参加。八位主讲同学通过对自己使用AI工具的经历及感受的分享,发掘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与无限可能,探讨AI带来的风险与挑战,引导在场观众对于合理使用AI工具的深入思考。
来自淳明书院的岳韬同学第一个进行分享。岳韬同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他对AI工具的看法,称AI可以解脱同学们的牛马生活。主要介绍了PPT及文档制作、论文写作时常用的AI工具,诸如讯飞星火等。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,岳韬同学更关注图片生成、视频剪辑等工具带给他的便利,向同学们推荐了豆包、秀米、秒剪、剪映等。岳韬同学提出在数字化发展的大势下,同学们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AI工具,作为一名文科生,在应用之外应格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。他强调应避免过分依赖AI工具而造成语言表述能力退化,影响正常的社交和生活。
来自子衿书院的袁宗毓同学主要分享国内三款主流AI产品——Kimi、文心一言和豆包的技术特点、应用场景和社会影响,讨论这三款产品的优劣以及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和未来发展趋势。他还探讨了AI产品对社会的影响,表达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期待。
来自朴诚书院的刘嘉豪同学以“AI工具的应用充实了我的日常生活”为题展开自己的讲述。嘉豪同学为每个部分都起了富有趣味的标题,如“AI工具是个啥”、“AI工具变变变”、“坏蛋!”等。在“AI工具变变变”中,AI变成小说家,为他编写专属的浪漫情节;AI变成美术家,为他学习板绘提供可供临摹的画稿;AI变成心理咨询师,与他聊天倾听他的烦恼;AI变成小老师,为他解答学习上的疑惑等等。他还特别提到,被不少人忽视的学习通上的AI老师功能帮助他解决了不少问题。嘉豪同学最后指出AI也有缺点,比如会泄漏隐私,过度依赖、技术限制、做出错误的决定等,因此也需要谨慎使用。
来自凤翔书院的刘浩然同学通过现场演示,讲解解锁 AI 的全新可能,感受未来科技的力量。他提出问题:你是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助手?或者让 AI 更懂你的需求?只需简单几步,就能在本地搭建你的专属智能 AI!浩然同学以娴熟的操作,下载 OLLAMA,让复杂的AI模型管理变得简单。获取 Anything LLM,用开源的方式定义AI 助手!浩然同学在现场演示了豆包与人的有趣互动。最后他提出:未来从现在开始,无论是创作、学习,还是探索未知,这些工具将成为你的 AI 助力器!
来自南海书院的段英慧同学把AI工具的使用细化到各个领域,比如美图、醒图等在图片与视频处理方面的应用。除常见的用途之外,段英慧同学还为我们展示了AI在内容设计与创意、个性定制化服务、多场景文案生成等方面的应用,以及AI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、预测模型的用处,也提出AI帮助我们归纳整理、规划人生的新颖角度。英慧同学提出我们都是AI的主人,不能被AI所操纵。
来自凤翔书院的李以勒同学探讨人工智能(AI)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。她介绍了AI在城市规划、教育行业、作业提交与通知、智能教学系统、工程设计和医疗行业的应用,提到AI在旅游体验、交通出行和智能家居等方面的贡献,强调了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AI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。
来自天工书院的陈梓心同学采用简约的PPT风格,追本溯源,向大家介绍了AI的起源——图灵测试和被誉为计算机之父、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以及在AI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达特茅斯会议。在AI的历史发展中也不乏一些小众的冷知识。比如世界上首台聊天机器人的名为Eliza,在1966年由一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开发而来等。
翁萍萍同学充满激情地分享了她在使用人工智能(AI)过程中的体验,强调AI的不完善之处和对生活的影响。她举出众多实例讲述在使用AI写作工具时遇到的问题,认为其生成的内容缺乏原创性和逻辑性。AI润色出来的文章经不起仔细推敲,多是美丽的废话。她认为AI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有较大的局限性,例如在编写论文和编程方面的不足。翁萍萍同学提出了AI使用的建议,认为提问和获取信息的方法比直接生成答案更有价值。
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覃丽金对八位同学的分享情况进行总结,提到复旦大学最近发布的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使用AI工具“六个禁止”规定,并列举AI翻译润色的新型学术不端行为,进一步启发大家合理使用AI,保持学术的原创性。对于分享会的未来,覃老师提出展望:可以通过推出圆桌形式、构建AI社区等途径增加分享会的互动性和延续性,使“同龄分享”的形式发挥更大效果,切实地帮助同学们拓展视野、涨知识。
最后,八位主讲人、部分老师及在场的义馆工作人员共同合影留念。
(翁萍萍/文 孙佳阳/图 覃丽金/指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