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8日晚,海南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“AI+课程 探索未来学习新模式”的AI赋能专业课程学习分享会。本次分享会由南海书院的何昱璇同学主持,现场气氛热烈,吸引了两百多名师生热情参与。活动聚焦AI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,通过四位主讲人的经验分享、AI工具实操演示,以及现场讨论,展现了AI技术如何重塑学习生态,助力课程学习的显著成效。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学习模式的无限遐想与深度思考。
何昱璇同学率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美术领域的应用。她指出,人工智能正重塑艺术设计格局。一方面,繁琐重复的基础设计工作可通过人工智能简化,设计师得以将更多心力倾注于创意构思;另一方面,人工智能作为创新 “助推器”,有力推动设计理念突破,拓展艺术设计手法边界,让艺术创作拥有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。
青云书院的姚国玺同学认为:每一次的重大技术变革往往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,人工智能亦是如此。它为我们提供无穷资源,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,打破学习时空局限,实现无边界学习。在学习过程中,人工智能扮演全方位辅助角色,不仅能实时答疑、协助制定学习规划与时间管理、开展学习成果评估反馈,还能依据学习者的风格、兴趣及需求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。
淳明书院的岳韬同学以ChatGPT与Deepseek为例,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与人类在其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。他提出,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电子 “NPC”,通过深度学习海量数据来回应各类问题。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时,人类需把控交流基调,注重语言逻辑,以防因过度依赖而丧失自身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。岳韬以马龙科技公司为例,强调无论是数据计算还是论文撰写,都不可完全依赖 AI。作为学生,仍需持续深耕专业知识,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根基。以舞蹈编导学习为切入点,他还展示了 AI 在辅助创作方面的积极作用,如提供灵感、优化舞蹈动作设计等。同时他指出,扎实的专业知识始终是各领域长远发展与创新突破的根本。
凤翔书院的武乃琦同学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国际法领域的应用场景,涉及自然语言处理、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等技术。她以AI可以关联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,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文献检索和分析,模拟联合国会议谈判、辅助阅读英文法律文件等方面的应用。她结合AI谈判官这一新兴领域,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国际法交织引发的伦理之争,以及数据偏见可能导致决策不公、责任主体界定模糊易引发纠纷等现实问题,认为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国际法研究与实践带来便利的同时,必须正视并着力规避这些潜在风险。
分享环节结束后,本次活动指导老师覃丽金对四位同学的分享进行总结。她称赞四位主讲人作为 AI 探索先行者,其分享成果不仅助力自身学业进步,更为广大同学树立了榜样。他们对 AI 领域的敏锐洞察与深入探索,为大家打开了通往前沿学习理念与方法的大门,其积极的影响将在同学们未来学习中持续显现。
覃老师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了我国“AI赋能教育教学”的相关政策背景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历程、“101计划”,以及海南大学“AI赋能和教材体系建设”的规划与目标,帮助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宏观政策环境和学校在AI 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。并结合自身实例指出,当下 AI 为同学们学习开辟新路径、带来新机遇,大家可充分挖掘 AI 优势,制定个性化学习规划,提升学习效率。但她也郑重提醒,无论 AI 技术如何发展,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始终是学习根基,只有基础牢固,才能更好借助 AI 实现知识拓展与深化。
此次分享会的圆满举办,为海南大学同学们搭建起了解前沿教育技术的优质平台,同学们得以沉浸式地感受AI前沿教育技术的魅力。活动同时也是海南大学图书馆践行服务育人理念,积极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例证。
(莫冬慧/文 孙佳阳/图 覃丽金/指导)

4